详情
分享

据说内江这个小镇引无数人“上头”,有这么神奇吗?

06-15 09:02 阅读 123





内江·椑木镇


在内江,有这样一个小镇,但凡提起,基本都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,它就是素来有“蓉城第一关,千年古驿镇”之称的椑木镇


老街、茶馆、铁桥、糖厂、油炸粑……椑木的景,椑木的物,说起来我们几乎无所不知。


在椑木生活过的人,似乎轻轻松松就能与这个小镇产生联结,久而久之,这种联结便如那红墙上的地锦,老屋上的青瓦,缠绕磨砺成了一种缱绻的情结。


4月,《万事大集》摄制组来到东兴区椑木镇,在逢场天热闹的集市中,感受寻常烟火,寻觅人间真味。那些留在小镇或离开小镇的人,后来都怎么样了?如今的你,身在何方?



我们在椑木听到的故事很多、很长

若你愿意听,我会一一道来


图片

椑木五味

第一味·甜


图片
图片

▲点击海报了解更多故事


“这里就是内江糖厂了。”对于王六才而言,上一次如这般正式地介绍内江糖厂,或许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。


那时的王六才作为内江糖厂的党委书记、厂长,接待过不少前来“内糖”学习调研的同行,其中还包括了不少外宾。


图片

这是多年前内糖干部职工在厂内宴请古巴、巴基斯坦外宾的画面

(王六才提供)


2002年,因为复杂的时代原因,内江糖厂宣告破产,退出历史舞台。


“怎么可能?那可是引领了内江现代制糖业辉煌的糖厂!”许多人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都是难以置信,紧接着便是痛惜与不舍。


原内江糖厂职工梁萍说:“像我妈妈那一辈的老职工得知消息后都是哭,抱着厂里的机器不愿放手,那种场面,任谁看到都会动容的。”


那一年,大批“内糖人”陆续从椑木镇离开,星离雨散。


“那个时候的感情太宝贵、太真挚了,出厂后很难再遇到了。”对于糖厂子弟来说,冥冥中像是有一股力量把他们牵系在一起,即便各奔天涯,却也心心相印,他们是同事,是朋友,不是亲人,胜似亲人。


图片

活动现场,“内糖人”齐唱

《咱们工人有力量》

(来源:视频截图)


几乎每隔十年,“内糖人”便会在内江举办一次大型的聚会。


“咱们工人有力量,嘿,咱们工人有力量……”当我们感叹时移世易之时,那首铿锵有力的歌曲已从1956年唱到了2025年,或有中断,但从未终止。


2025年4月末,椑木镇上新建的古法红糖厂开榨,田野屋舍的一隅又飘散出甘蔗的甜香。


时至今日,那些无悔的青春早已融进了岁月之间,成为了内江的甜蜜之源。

图片



图片

椑木五味

第二味·酸


图片
图片

▲点击海报了解更多故事


4月中旬我们寻访椑木镇时,天气以晴天居多。


我们从椑木铁桥的一面沿着桥底的石梯和土坡走到另一面,视觉上太阳也随我们绕着铁桥转,把这座庞然大物照射得熠熠生辉。


此时的铁桥还散发着新漆的味道,听说后来还有专人为它“体检”,足见大家对它的重视程度。


“椑木铁桥”原名成渝铁路沱江大桥,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。在建设过程中,椑木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。


图片

修建中的成渝铁路沱江大桥(资料图)


1951年,一桥通两岸,不仅方便了镇民渡河,在很长一段时期内,桥上往来的火车为椑木带来了前端的活力与机遇,并载着满怀憧憬的甜城儿女驶向远方。


对于在椑木生活过的人来说,铁桥被寄托了太多难以割舍的情感。


网友@凤凤 曾留言说:记得小时候过铁桥还有点怕兮兮的,一摇一晃的,石板与石板中间有缝缝,看到下面的江水心头打抖抖。


小时候总觉得小镇太小,装不下偌大的梦想,后来走南闯北,见过更多更大更新的桥,却再没有哪一座桥像椑木铁桥这般,触动神魂。


图片

住在铁桥附近的椑木镇居民


网友@阿姆斯特懒 说:小时候不敢走怕掉下去现在长大了可以肆无忌惮的走上去了,以前的日子也回不来了。


沱江的流水声,火车的呼啸声,铁桥的摇撼声仿佛还在耳畔回荡,让我欢喜让我忧,心里又酸又胀,终归于释然。


后来啊,我不再时常感到害怕,我想,椑木那些美好的记忆大抵已经化为了支撑我一路向前的力量。

图片



图片

椑木五味

第三味·苦


图片
图片

▲点击海报了解更多故事


在椑木镇上,老茶馆随处可见,一些“高龄”茶馆甚至仍保持了木质结构,从木板与砖瓦的缝隙间依稀可窥天光。


茶水一经冲泡,那股惬意劲就随着热气升腾了起来。在老茶馆里,娱乐休闲方式多样,但如今,我们已寻不到刘东灵最爱的那一样。


刘东灵其人,“00”后,痴迷川剧十余年,如今在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工作,在椑木读小学时,便对茶馆内的川剧座唱着迷不已。


图片

川剧座唱 戴山高 摄(资料图)


“因为一些时代的原因,一些‘老侃’的表现形式不被大家所接受,所以需要创新,”听闻镇上已无川剧座唱的消息,刘东灵言语间染上一丝苦涩“川剧修行学无止境,作为我们这一代,要一直努力,更加努力才行。”


刘东灵的言语背后,藏着经年的梦想与努力。


图片

刘东灵与他的打击乐乐器


小小年纪萌发的梦想,硬是支撑刘东灵走了好几年,17岁那年,他终于以“大龄门生”的身份步入川剧的殿堂。


练功太痛,忍。不熟悉曲目,就加练。


“如果有机会,我还是想回到家乡。”在年轻的刘东灵身上,我们依稀看到了早期筑桥修路的椑木人的影子。所幸于他而言,曾经入口的苦涩,终成回甘。

图片



图片

椑木五味

第四味·咸


图片
图片

▲点击海报了解更多故事


在内江城区,油炸粑处处可以买到,但若要论名气最大者,还是非椑木镇的板板桥油炸粑莫属。


“板板那个桥头夫妻店嘛,著名那个小吃油炸粑啰,猪油那个拌来清油炸嘛,哎…,糯米做皮绿豆心(儿)绿豆心(儿)啰喂……”


据说这外脆里糯、咸香微麻的滋味曾吸引朱德元帅两度品尝,故而当地人给板板桥油炸粑取了“朱德粑”的称号。


图片

吃油炸粑的老人


板板桥油炸粑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,时隔100多年,仍算得上是椑木镇“顶流”,油炸的“碳水炸弹”不知让多少人的减肥计划暂停。


除了线下销售,板板桥油炸粑现任“掌门人”门源前几年还开辟了线上电商赛道,在过年期间销量最多时,1天之内可以售出10000多个。


图片

线上订单快递打包


在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评论中,曾有网友质疑门源“不着调”,店内出品的油炸粑味道平平。


对此,门源坦言:“其实现在美食这么多,油炸粑并不是很突出,大家更多时候是想吃到那种‘小时候的味道’。”他所能做的,就是看顾好店面,经营好生意,将这百年的手艺延续下去。

图片



图片

椑木五味

第五味·辣


图片
图片

▲点击海报了解更多故事


“到了椑木,不吃油炸粑,就吃林五鲜锅兔。”这样一句像是“硬核广告”的话,其初衷更像是一句“美食暗号”,暗藏着早年间成渝高速过客口口相传的默契。


我们常把餐饮行业称为“餐饮江湖”,在小镇的江湖上也不乏高手过招。林成森闯荡江湖多年,靠的就是一手热辣的绝活。


兔肉鲜嫩,底味浓郁,出餐快速,跳水兔看似契合了小镇上的“江湖规矩”,而后又在上万个日夜中数度沸腾。


图片

林成森和家人、店员一起用餐


一锅鲜食,一方烟火,当我们品尝一种食味的时候,都是在品味创造者对于美味的偏好与认知。


在做餐饮之前,林成森曾是石匠、屠夫,做的都是极重的体力活。他自称“好吃嘴”,开店前主动试菜,在连吃20天跳水兔之后,他拍板,“照这个口味,推”,不曾想就此一炮而红。


如今,随着交通的日渐通达,餐馆门外的成渝高速车流减少,门店生意难免受到影响。


可当我们回想起那口热辣,那段饮食奇遇就不算以“相忘于江湖”收场。


图片

夜色中的林成森

图片



下一期你想去内江哪个镇赶集?

欢迎在评论区留言




来源:最内江微信公众号









更多优质岗位信息

添加小编微信,免费一对一咨询、推荐

↓↓↓



在聊天对话窗口回复

【关键词】

回复【电话】查找内江商家企业联系方式!

回复【公交】获取公交车实时到站时间

回复【招聘】获取内江招聘求职信息!

回复【房产】获取内江房产租售、生意转让信息!





☟☟☟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内江在线,了解更多内江最新消息!

 

没有更多内容了~
城市通